学会跟“垃圾”打交道,给大自然一份敬意 | Jing的朴门生活回顾(2)
2019年5月份原宿PDC正在招募
点击了解详情👇
在结束去年的原宿PDC之后,翻译志愿者Jing写下两篇细腻而真诚的文字,记录她在原宿一个月生活中的点滴感受。
曾在美国读环境学硕士、多年担任国内有机媒体编辑、翻译过许多国外文章的Jing,自然最不缺少关于生态、朴门、环保的理论知识,但在原宿亲近自然的生活实践中,Jing感受到了来自土地的另一种真实,这种真实也赋予了她行动的力量。用Jing自己的话来说,她第一次从一名“生态消费者”,转变为真正的“自然生活实践者”。
这篇文章是关于Jing在原宿与“垃圾”打交道的故事~
Jing的另一篇文章请点击👇
“跟垃圾较上了劲。”
自从十多年前参观过一个巨大如陨石坑的垃圾填埋场开始,我就跟垃圾较上了劲。可能那时候自己的感官还比较迟钝,城市里分散的小小的垃圾堆对我没什么影响,非得填埋场那样的大场面才给了我一拳,逼我开始行动起来做些什么。
不过,没有决心脱离现代的生活,垃圾是不可避免,那么就尽量减少,尽量重复使用吧。我从一开始的只是少喝瓶装水少用塑料袋,慢慢一步步发展到买卖二手衣服,做厨余堆肥和环保酵素,改造旧物,直到在小区垃圾桶边捡干净好用的“破烂”……事情是做了不少,不过,这么多年下来,对于处理垃圾这件事,我依然是把它看做一个“责任”,有时甚至有点像是个负担。面对别人提出的质疑,我还很难比较好地回应。
“重回土地,
也真正开始与垃圾打交道。”
去年秋天,我在原宿农场做了一个月的短期志愿者,这段时间,当我重新回到土地、回到社群,尝试过一种更符合自然规律的、不脱离现代但又重拾传统的生活,我才发现,原来,跟“垃圾”打交道,也可以不那么让人疲惫和有压力,反而可以是一件充满乐趣的事,可以自然而然地融入到生活当中。
初识农场,近距离接触的第一个建筑就是跟“垃圾”有关的。记得到达的那天,乘三轮车从小道往里走,远远地先看到像三个大白馒头一样的土袋房,再往前到了入口处,占据画面主体的却是个有篮球场那么大的、乱糟糟的敞开式仓库。这跟土袋房的小清新形成鲜明对比。仓库从里到外,塞得满当当的是各种杂物。着急去放行李,我只是瞄了一眼,看到的是各种旧家具、木料,还有一垛垛像秸秆捆似的东西。没有多想,留下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个“乱”字。
没想到接下来的日子,我跟这个仓库还真打了不少交道,从这里面淘到不少实用的宝贝。
先是准备扎帐篷的那天,想找个东西当地布用,问了崔妈,她指着仓库就说,在那有。先是带我看了一大捆粘着黄土的废旧农膜,我说这个不行,太薄了,接着她不一会又翻出一块跟帆布一样厚实的塑料布,不规则的多边形,用来垫帐篷大小正好。翻过来一看,塑料布背面有大字,崔妈说,这个是别人不要的广告布。难怪这么厚实!我把它铺在帐篷底下,很是合适,庆幸自己还好没多花钱去买地布。
(远看大仓库,和周围环境还挺协调的)
我做志愿者的任务之一,是要做一批新的标志牌,其中相当一部分就是跟垃圾分类有关系的。标志牌用什么材料做呢?农场现成的、最合适的材料就是过去盖房子剩下来的边角料,还有其他捡来的旧木料。每个牌子内容多少不一,为了找到合适尺寸的木料,我去仓库翻了好几次。跟那堆木头慢慢熟悉了之后,不再嫌弃它们的乱,而是更能发现每一块木头的美。即便是很毛糙、蒙着厚厚灰尘的一小块木头,其实清洗干净,打磨一下,露出天然的纹理,配上简单的文字,同样会给农场增添一份色彩。某天还翻到了去年的志愿者做的一些标志牌,内容已经不适用了,但是老吴抄起打磨机飞快地一磨,字迹消失,木板们又变成了空白的,可以重新写字了。
(老吴在打磨旧木块)
数了数木板觉得还是不够用,这没关系,我和俊瑜把厨房边堆着的旧快递纸箱一个个拆掉,改造成标志牌。做着做着发现,挺奇怪的,不知不觉就弄成了幼儿园风格,不仅字体幼稚,而且画上了各种小动物,咱们可没有商量着要做成这样的啊!我想了想笑说,我知道为什么了。第一天来的时候,一进木屋就看到一排排像是幼儿园小朋友用的小搪瓷杯,配上一张张老式的小铁床,原来农场已经让童趣深入我心了。后来一问崔崔才知道,那些搪瓷杯正是从当地镇上幼儿园回收来的。幼儿园规定,一旦有点磕碰,杯子就要报废,哪怕不漏水也不准再用了。恰好在幼儿园工作的朱老师跟崔崔是好友,所以农场里收集了很多这样报废的小搪瓷杯。有些用来做刷牙杯,有些用来放彩铅和蜡笔等杂物,个头虽小但很实用。
(用旧纸板做的“失物招领”标识,童趣的字体受到从幼儿园回收的搪瓷杯影响)
做完标志牌,又想着给农场做个门牌。在仓库找了蛮长时间,发现一块某单位大门上拆下来的大半人高的门牌。那木头经过风雨侵蚀,满是自然的裂纹,当时真是很喜欢,羡慕老吴崔崔收集的宝贝还真是多。不过这块门牌太大了,后来大家又找来了一块同样有岁月痕迹、但是尺寸更小的旧木板来做门牌。这样的木板摸在手里,让人回想起儿时老家的门窗的质感。写每个字的时候心情都很愉悦。
(旧木板做的简易门牌)
仓库里那些看着像秸秆捆一样的东西,后来得知,原来是传说中的“麻丝”,是黄麻加工厂的下脚料,主要是比较短的麻纤维。崔崔说可以用它们来做土团房的配料,这些纤维能给土团增加韧性和强度,让土墙干后不开裂。我没体验过这个技术,不过在PDC课上倒是体验了用麻丝混合黏土、沙子,来做面包窑的抹面。的确好过其他配方,加了麻丝的抹面干了以后就是不开裂的,而且质感很棒。这么好的“下脚料”,怎么从没听别人说起这样的用法呢?
(混合了麻丝的土墙。麻丝是工厂生产麻绳的边角料,用在自然建筑里,是十分优秀的植物纤维)
大仓库就在农场入口旁边,进出是必经的。有几次经过的时候,都看到有货车拉来旧物,记得有一次是满满一车看上去崭新的一卷卷布料,有各种材质和花色,都是被工厂废弃的。崔崔说,其中有一些可能会试着用来做自然建筑的保温层。他们好几个人合作才把所有布料都搬下来收好。
(仓库看似堆满了旧物,但若加以巧妙地利用,都可以成为资源。)
因为见识到了这个仓库的作用之大,我看它的眼神都完全变了。后来上课时做设计作业,我甚至跟伙伴们讨论说,假如把这个仓库稍加整理改造,做成一个旧物展示、交换的中心,让更多人切身去认识到“垃圾”本是资源,那该有多好!不过其实,仓库已经在发挥在这样的作用了,而且这都是自然发生的。
“咩~~~
我们消耗厨余的主力军!”
课程期间,在农场吃住的人很多,每天都有大量厨余产生。对于厨余,以前我习惯拿来做堆肥或酵素,用不完的,有时候会偷偷埋在小区里,再不行就只能扔掉,还是挺麻烦的。在农场生活才发现,其实相比起做厨余堆肥,用厨余来喂动物才是既简单,又能迅速收获到肥料的方法。农场消耗厨余的主力军是一群可爱的山羊,不管是果皮菜叶,还是猫狗们吃不完的剩菜,统统倒到厨余桶里喂羊。确实,有土地、有动物的地方,哪有什么“厨余垃圾”这回事呢?厨余可都是营养丰富的食物呀。
不过也有个小麻烦——农场访客多,不少人不知道厨余桶是要拿去喂羊的,会无意中把餐巾纸跟厨余混在一起扔进去。为了不让羊们吃到可恶的餐巾纸,崔崔建议我一定要做个醒目的标志牌。于是我把我最爱的动画角色之一小羊肖恩给搬了出来,做了这么个牌子,似乎还有点管用。
羊们不知是喜欢跟人讨吃的,还是就是闲得没事,一旦远远地看到有人影出现,就会一个个大声叫唤,根本不是软软的咩咩声,而是一声比一声高地吆喝“喂~~!!!”“哎~~!!!”简瑜和子懿会大声吆喝着回应“喂~~!!!”“哎~~!!!”在农场还有个段子是众所周知,千万不要看羊们可爱就去放羊,结果一定不是你放羊,而是羊放你。不过我冒险尝试过一次,可能因为我放的那只羊个头小,过程还比较顺利。
除了厨余,羊们也每天享用着其他美味,农场遍地的野草,还有收庄稼剩下的秸秆藤蔓,都归牠们了。羊圈里没臭味,厚厚的一层厩肥,后来成了我们PDC实践课上用到的堆肥材料之一。
Sam老师真是接地气,搬运的时候是直接用手抓羊粪的。当时我看了觉得,哇,佩服,不过我是做不到。没想到过了几个月后,为了在家种菜,我从原宿微店买了羊屎蛋肥,收到后打开袋子,我也是直接用手去抓了!不仅不觉得脏,反而一看到这羊粪就想起那群有个性的羊们,再看着施了羊粪的菜苗们一天天长大,觉得这样从厨余到肥料到餐桌的自然循环真是让人感动又满足。
“每次倒粪的时候
不会觉得脏,
而是充满对土地的感恩。”
说到粪,就不得不说说农场的堆肥厕所了。以前我再怎么注意垃圾分类和回收,都没有办法解决粪尿回收的问题,原因很简单,住在城市出租房,谁会忍受你用堆肥厕所呢?即便非常幸运地被允许用了,堆出来的肥用到哪去呢?
我参观过几十个农场,原宿做的算是很彻底的一个:完全没有抽水马桶。要上厕所的话,两个解决方案,要么室外野放,要么去堆肥厕所。农场只有两三个人驻扎的时候,夜里去外面野放是挺舒服的。不过人一多起来,还是必须得去厕所啦。
这里有比较大规模的、男女分开、粪尿分离式的堆肥厕所,当时做的时候是在地上挖大坑,在里面放上大粪桶的。还有两个小型的堆肥厕所,是我比较推荐大多人来尝试的,很简单,不用挖大坑,也不用粪尿分离,就是一个普通的水桶放在地上,上面的坐便器是一个旧椅子,中间挖了个圆洞,配上大小合适的木盖。每次方便完,舀一勺木屑或稻糠盖起来,吸湿除臭。正确使用的话,完全不会有发臭的问题。桶满之后,倒到室外的堆肥区就可以了。
(堆肥厕所)
课程开始前我和子懿做打扫,发现前一批访客因为不了解堆肥马桶使用的正确方法,没有盖够木屑,结果生虫了,倒马桶的时候画风惊悚得很。好在,自从挂上了新做的标志牌,课程期间这样的意外貌似没有再出现过了。我每次上厕所时,欣赏着泥土墙的美妙纹理,想着自己的便便会重新回到这片土地,帮植物们提供养分,心里就觉得特别高兴。
(室内简易堆肥厕所)
后来我回到老家后,也决心一定要开始回收粪尿,真是感恩家里人,好不容易被我说服了。考虑到要和新房子的装修风格一致,我在淘宝买了一个外观跟普通马桶一样的豪华移动式马桶,用来做粪尿混合式堆肥马桶,同时配合一个痰盂来使用。痰盂用来收集一部分尿液,因为如果全部尿液都放在堆肥马桶里,湿度太大,会消耗太多木屑。家人本来一直怀疑会不会把整个屋子搞得臭烘烘,结果几个月下来事实证明,这样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。别说屋子里不臭,厕所里也不臭,即便掀开马桶盖子,闻到的也主要是木屑的香味。我家院子虽然只有几十平米,但也足够处理掉这些粪尿。每次倒粪的时候不会觉得脏,而是充满对土地的感恩。之前在城市里生活,是没法实现这样的循环的。这样的新生活习惯,也得感谢在原宿受到的熏陶。
“整个板房都是二手回收的!”
要说原宿农场最大的回收物,那绝对要属活动板房了。是的,整栋房子都是回收来的。刚开始看到这栋略显破旧的板房的时候,我的第一印象其实是不太好的,因为它就跟普通工地里的板房没什么两样,外观明显不如农场其他自然建筑那么拉风。但这里却是我们使用频率最高的建筑,厨房和集体食堂在这里,两三间宿舍在这里,还有户外凉棚、洗衣房、晾衣区……都在这。因为人多,猫狗们也总是喜欢聚集在板房周围。晚上没事的时候,大家有时会聚在凉棚下,剥豆子撸猫狗喝茶聊天,一边是暗暗的灯光,另一边是完全的漆黑一片。
不知为什么,当有朋友陪伴的时候,黑夜来临,我一点不怕,反而觉得就像是裹上了一层厚毯子,感觉安全又宁静。我对板房的印象渐渐变好。有一次,听老吴说到这整个板房就是二手回收的,我真庆幸这么多宝贵资源得到了充分的重复利用,至于外观什么样,又有多大关系呢?
(在板房外的凉棚下唠嗑被抓拍,图片来自高乐奇老师)
“旧物的回收利用,
就是这样自然发生的。”
板房的几个房间当中,有一间是个神奇的储藏室,其中存放了不少旧衣服和边角布料等杂物。秋天天气多变,有的同学没带够衣服,到这个房间来找一找就可以解决问题了。有一天晚上,俊瑜想做点手工,崔崔帮我们在这里翻到了一些可水洗卫生巾裁剪模板,是以前的志愿者留下的,我们一致说这个好啊,就做这个吧。再从旧衣堆里找了一件柔软的旧婴儿服,我和俊瑜边聊天边裁剪缝制了一个小护垫。我虽然一直在用可水洗的布卫生巾和护垫,但自己动手做这还是头一次。这样朋友们一起安安静静做手工的情形,真是很久没有过了,不过在农场里倒是挺常见。旧物的回收利用,就是这么自然地发生的。
农场里还有很多细节,是跟旧物回收或改造有关的。比如旧玻璃瓶加上编织的麻绳网带和一串串贝壳,就是茶室外的清新风挂饰。还有我们每天使用的床单被罩、桌子椅子,基本都是二手回收的,所以颜色和风格特别多样且不统一。木屋的数十扇窗户,也都是从旧建筑上拆下来、回收来用的,所以窗框样式不太一样,但远看依然很协调。而我们日常产生的废纸,是跟枯树枝一起被用来当燃料烧饭用的,这个,没有大柴火灶还真是没法实现。
另外,虽说在这里用塑料袋的机会很少,但偶尔还是会用到,不过是不会用一次就扔掉的——厨房的台子旁边,有两个黄色的长管形袋子,里面装的全都是回收来之后折叠整齐的塑料袋,去小卖部之前顺手带上一两个,很方便……
受到农场生活方式的影响,我在日常劳作之余,也会无意中就思考怎么更好地使用旧物。大扫除的时候,我申请去户外捡垃圾(这可是我很喜欢做的、容易上瘾的活),不一会就能捡到一大桶废塑料袋之类,不过也同时会发现一些宝贝。我从木屋前空地捡来一个蓝色长方形塑料筐,底部污垢重,很难刷干净,我好不容易泡了一整天才基本刷好了,拿来当颜料储存盒,大小正好。崔崔看见就笑了,说这是兔子以前用过的尿盆呀!哎,难怪那么难刷。还有一次,我钻进木屋的露台下面捡垃圾,看见一个玻璃碎片一样的东西,从土里一点点挖出来,发现是个完好无损的一升多容量的玻璃罐,这个灰扑扑的罐子很快就被我刷得晶莹透亮,送给了简瑜,她开心地说“好漂亮!”后来好像是用来插花了。
(这只玻璃罐现在收集着一些来自大地的“宝物”)
在农场生活,这样跟“垃圾”有关的故事还很多,其实若不是现在仔细回想,甚至意识不到当时自己在做的是“垃圾回收”这件事,因为那都自然而然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,成为了人与人之间相处交流的一部分。没有专门的哪个老师来教育大家要节约资源要回收垃圾,但是一旦来这里生活,慢慢习惯了之后,就发现自己有了意想不到的改变。这不是被施加什么额外的责任,而是简简单单地因为喜欢、因为快乐而做的。
“回收垃圾不再让人觉得
麻烦和脏,反而成了
幸福感和满足感的源泉。”
回到老家生活后,我也在一直尝试,想让自己跟垃圾的相处更自然一些。现在进步比较大的就是厨余和粪尿的回收,基本上是零排放的。这儿院子里的土据说不是原先的农田土,而是外地运来的废土填充的,所以土地非常贫瘠和板结,确实需要这些肥料的滋养。很久没在老家长住了,回到老屋搬东西时,翻出来大堆自己很久前买的衣服鞋子文具之类,更是感慨,好像自己真的不缺什么东西,充分利用旧物就足够满足需求了。再加上老家熟人多,大家常喜欢互相赠送,即便是不想用了的东西,只要还完好,也都不会被浪费掉。
现在,我们大多人都已经知道垃圾问题有多严重,也常常会讨论关于垃圾回收的解决方法,但要真正从本质上有所改观,我觉得,不是要靠科技发展,也不是靠法律,最终还是要靠回归土地、回归自然、回归社群。当生活方式变了,垃圾就自然而然变成了宝贝,甚至“垃圾”这个词都会被越来越少地提到,而是被用其他更具体的、更有价值感的词语代替。于是,回收垃圾也变得一点都不麻烦,更不会觉得脏,反而成为了幸福感和满足感的源泉。
“照顾地球、照顾人类、分享盈余”,从垃圾处理这件“小事”上能体会到,在原宿农场,朴门永续的精神是深入到生活当中的,滋养着、影响着来到这里的每个人。
文字 | Jing
编辑 | 子懿
相关阅读
▽
来原宿之前需要了解的
▽
原宿正在招募
2019年原宿PDC
2019年原宿志愿者、生活体验、实习生招募
▽
2018年原宿部分活动回顾
原宿2019活动报名
👇
原宿大米和杂粮
👇
欢迎大家关顾农场的微店,支持自然农耕!
农场实践自然种植第五年,作物口感不一定是最佳,甚至可能还不如市面的常规产品,目前仅能保证的是种植过程无农药化肥、无转基因。
/ 原宿申请项目 /
农场参观体验
志愿者 / 农场生活体验申请
原宿实习生申请
2019自然建筑实践体验申请
女性疗愈/建筑工作坊
/ 对外合作项目 /
生态建筑设计施工
团体课程定制
游学团体接待、营地合作
原宿课程输出与合作
自然产品合作
申请/咨询微信:jspumen